从雅尔塔到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维吾尔国家地位在国际法中的消失

Yalta Insights 2025

2025年11月12日

由记者阿斯娅(Asiye Uyghur)撰写的维吾尔人权项目观点洞见

二十世纪中叶,维吾尔人两度尝试建立独立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尝试,是1944年至1949年在苏联支持下出现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然而,雅尔塔会议之后达成的大国交易,以及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抹去了维吾尔主权的可能性。这些决定是在维吾尔人没有席位的房间里做出的,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塑造世界对民族与自决的理解。

民族自决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二款),被视为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之一。它旨在保障所有人民可以选择自身的政治命运。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原则很少被一以贯之地适用。对非洲和亚洲众多新近脱殖民的国家而言,《宪章》提供了独立与建国的法律基础;但对另一些群体——例如维吾尔人——这一原则却被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考量所压制。

在雅尔塔会议之前,苏联出于意识形态与战略的双重原因支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莫斯科的支持反映了其更广泛的反帝叙事与在中亚建立影响力的愿望。支持伊犁地区由维吾尔人主导的政权,同时削弱了中国国民政府,并在苏联边境一线限制了西方势力——此处所指的“西方势力”,主要是英美阵营,因为当时英国与美国都支持中华民国政府。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虽短暂,但确实为地方治理与事实上的自治腾出了空间。

雅尔塔会议之后,一切发生了变化。苏联调整了优先事项,以承认外蒙古独立为交换,转而支持中国国民政府。这种务实的权衡反映出更宏观的策略:巩固东部边界的稳定,避免与西方进一步对抗。对维吾尔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的政治追求被摆上了大国外交的祭坛。到1946年,在苏联压力下,东突方面被迫在南京与中国政府谈判;共和国被改划为新疆省,事实上终结了其独立地位。三年后,苏联支持彻底撤离。1949年,数位维吾尔关键领导人在赴北京途中遭遇神秘空难,他们的建国试验至此以悲剧收场。

1949年至1971年间,中国政府通过军事部署、行政调整以及一系列政治运动,巩固了对维吾尔地区的控制。同一时期,海外维吾尔流亡群体低调寻求国际承认,或至少试图提升关注度,但他们的呼吁被阵营对抗的逻辑所淹没。世界进入了美苏冷战时代。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主导的西方体系脱钩,转而投向由苏联领导的东方阵营。

这种态势在1971年被进一步固化。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将中华民国(台湾)逐出其席位。虽然这一举措被界定为对外交代表权的务实校正,但它从未重新审视“何谓中国”的疆域与人民构成。无论是维吾尔人、藏人,还是台湾人,都未被视为独立的政治主体。该决定把“中国”编码为单一且不可分割的实体——在国际想象中为北京的领土主张背书,同时抹除了其他主权方案的存在空间。

然而,这一结果并非必然。1971年之前,联合国从未就何者真正代表“中华”版图上的所有土地作出明确裁决。这种虽小却真实存在的模糊地带,尚且为不同身份的讨论与承认留下了一线余地。第2758号决议则完全关上了这扇窗。自那以后,国际法事实上将“中国”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再顾及其版图内各族群的历史与愿望。

“中国”这个词曾经更多指涉一个辽阔多元的文化空间,更像“欧洲”或“非洲”,而非当代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当联合国将其确认为统一的主权单位,复杂的历史现实被凝固为一种单一的政治事实。这种语言与法律的转向带来了深远后果:它把具有国家经验的维吾尔人,转化为一个被纳入更大实体之内的“少数群体”;他们的政治身份并非被战争压制,而是被国际术语的静默之力所湮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北京塑造出一种多民族团结的形象——通过人口普查、文化承认与“民族团结”的政治话语来呈现。然而,这些举措始终在“主权不可分”的前提下运转。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观念以及随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民族主义叙事相结合,由联合国所确立并被中国国家意识形态所强化的框架,为一项广泛的同化工程提供了正当性。国际机构提供了主权的语言,国内政治补上了行动的理由。两者共同搭起结构,使维吾尔的历史与文化得以在世人注视之下被系统性地抹除。

维吾尔国家地位的消失,并不仅仅是国内压制的产物。它同样源于全球抉择——由强权国家作出并被国际法所确认的决定。雅尔塔会议标志着苏联以务实取代原则的时刻;第2758号决议则确保此后再无全球机构会质疑中国的领土主张。两者共同塑造出一种法律与外交的环境,使一个民族从“国家地图”上悄然退场成为可能。

至今,这段历史余音未绝。那些二十世纪中期决策的遗产,继续界定着国际同情与承认的边界。当全球社会把主权视为不可更动的准则时,也就默认了秩序的代价是沉默。铭记维吾尔的奋斗,不只是回望过去——更是在追问:我们所建构的世界,是否为那些没有席位的人民留有一席之地?

Image credit: John Hall Paxton Papers (MS 629). 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Yale University Library.